印象助手-让你不被印象笔记绑架

在笔记领域,想必没有人会说自己没听说过“印象笔记”吧!他的国际版本叫Evernote,2008年创立的,“印象笔记”是2012年进入中国的本土化版本,由”北京印象笔记“独立营运。我自己也是印象笔记的老粉丝,从2009年就开始使用evernote,后来国际版本同步速度越来越慢了,才转到国内的”印象笔记“,可以说是跟着”印象笔记“一路走过来的。这么些年了,印象笔记的slogon一直没变:”做你的第二大脑“,并且推出”收集、整理、分享“的知识管理方法论,成为我那个时候得力的知识管理工具。

它有这些核心能力

  1. 收集信息的能力十分强大。比如快速剪辑网页,把任何常见格式的文件往里一拖就会自动分析和同步,并且跟大量的第三方软件集成,比如微信,简直可以说,只要你平时见得到的信息渠道都可以把资料发送到印象笔记里去,说它是最强大的信息收集工具一点也不为过。
  2. 跨平台同步。windows、linux、macOS、iPhone、Android、Blackberry、微信小程序,但凡市面上有的软件平台上面都会有印象笔记,你的资料可以自动在各平台间同步。
  3. 基础功能免费,而且非重度使用的话完全够了。

随着不断使用这个软件,不断实践他的知识管理方法论,同时自己的知识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各种问题便随之而来了

  1. 笔记数量暴增到了2万个,这个”第二大脑“已经不堪重负,每次键盘敲击打字都会卡,每次搜索的时间也特别长,基本到了无法使用的程度。
  2. 该软件的收集能力确实十分强大,但却并不适合做知识整理。因为信息收集完毕后,如果不去整理、思考、消化就毫无用处,只能成为信息垃圾,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如此。怎么整理知识?最适合人的大脑的整理方法就是最简单朴素的树形嵌套结构,就是一个文件夹嵌套子文件夹的方法,最早的印象笔记根本不支持文件夹,后来才加进来,但也最多才支持一层文件夹,依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看到很多网友在用标签(Tag)来组织,非常累人。另外,还因为排版功能极弱,好多年之后才引入的markdown格式依然不支持像typora那样的实时渲染功能,所以依然不适合拿来做知识管理,使得我收集的海量知识无法被及时消化和有效整理。
  3. 再后来,各种新兴笔记软件开始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我想导出印象笔记里的笔记到其他软件,发现几万个笔记更本没办法导出,而且印象公司为了自己的商业利润故意在软件层面增加了我们导出数据的难度,我曾在Mac上的印象笔记里选择多于20个笔记批量导出都会卡死,选择单个笔记本导出也是没有任何反应。甚至到最近几年,印象公司搞出了更加恶心的事情,把原本”.enex“后缀的开放格式导出文件换成了”.notes“后缀的加密格式,这让你就算导出笔记也没办法导到其他软件里去,只能在印象笔记自己的软件生态里流转,这可把我给恶心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
  4. 再后来,笔记软件里添加了一大堆的弹出广告,还没办法关闭,哪怕我买了高级版会员也会弹,这真是把我往死里逼啊,一个知识管理软件不沉下心来研究知识管理的方法论和打磨软件,而是在各种花里胡哨的地方恶心客户,我只能逃离了。

怎么逃离?毕竟用了十几年的笔记工具,里面确实积累了不少自己消化总结后写的笔记,非常有价值,我得想办法导出来。另外,我还是用markdown格式来记录笔记最顺手,所以得找一个支持markdown非常完善的笔记软件,最终我找到了Obsidia,然后得把我印象笔记里导出来的文件都转成markdown导入进去。然而,网上找了好久也没有好用的印象笔记导出工具,这导致我在两个笔记软件里的内容相互隔绝,苦恼很长一阵子之后,还是下决心自己写一个导出软件吧,花了好几个晚上的时间,最终”印象助手“诞生了,我给它添加了两个核心功能,一个是”同步下载印象笔记里的数据“和”将笔记导出成.enex文件“。

使用也很简单

  1. 点击“获取Token”,然后“登陆”。

  2. 点击“同步”就会将印象笔记里的笔记都同步到本地目录。

  3. 点击“导出”,或者选中想要的笔记本再点击”导出选中“,就会在目录里看到你导出的.enex文件了。

有了这个工具后,至少解决了我这几个痛点

  1. 再也不担心我自己的笔记被印象公司强制绑架在他的平台上了。

  2. 数据备份到我本地后,我可以把本地文件按月拷贝一份,当作是一个做了个快照,以后想要找回被误删除的笔记就有招了。

  3. 把暂时用不到,但是以后可能会用到的笔记单独导出来存放,不留在印象笔记平台上,这样可以减少在平台里的笔记数量,软件就不会那么卡了。实践证明,笔记数量降到5000个以下之后就很流畅了。

  4. 把思考消化知识后写的总结笔记都导出来放到Obsidia里,然后把他们从印象笔记里删掉,那么印象笔记里就只剩下我从各个渠道收集的原始资料了,这样一来,形成了合理的分工,信息收集用印象笔记,思考总结用Obsidia,正好把两者的长处都用起来了。

这样一番下来,整个世界终于又变得美好了,我也顺便把这个软件调了一调,让它支持windows、linux、macOS三个系统,也算是跨平台了。